网站首页 > 技术知识 >

实验室仪器校准周期,怎么定?依据是什么?

实验室仪器的校准周期是确保仪器测量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其确定涉及多个因素。以下是如何确定实验室仪器校准周期及其依据的详细解析:

一、校准周期的确定原则

校准周期的确定必须遵循以下两条基本原则:

  1. 保证测量准确性:校准周期应足够短,以确保仪器在两次校准之间保持足够的准确性,从而满足实验或生产的需求。

  2. 经济合理:在保证测量准确性的前提下,校准周期应尽可能长,以减少校准成本和工作量。

二、确定校准周期的依据

  1. 使用的频繁程度

    • 高频使用:对于使用频繁的仪器,由于磨损和性能下降较快,应缩短校准周期。

    • 低频使用:对于使用频率较低的仪器,可适当延长校准周期。

  2. 测量准确度的要求

    • 高精度要求:对于需要高精度测量的实验或生产活动,应缩短校准周期,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 一般精度要求:对于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可适当延长校准周期。

  3. 使用单位的维护保养能力

    • 良好的维护保养:如果实验室具备良好的维护保养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并修复仪器的微小故障,可适当延长校准周期。

    • 维护保养不足:反之,如果维护保养能力不足,应缩短校准周期以避免因仪器故障导致的测量误差。

  4. 测量仪器的性能

    • 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于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较高的仪器,可适当延长校准周期。

    • 稳定性差:而对于稳定性较差的仪器,应缩短校准周期以确保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5. 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关键测量仪器:对于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测量仪器,应缩短校准周期以确保产品质量。

    • 非关键测量仪器:对于非关键测量仪器,可适当延长校准周期。

三、确定校准周期的方法

  1. 统计法

    • 根据测量仪器的结构、预期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相似情况,将仪器初步分组。然后统计在规定周期内超差或其他不合格的数目,计算不合格仪器所占的比例。根据比例的高低调整校准周期。

  2. 小时时间法

    • 将测量仪器与计时指示器相连,以实际工作的小时数作为校准周期的依据。当指示器达到规定值时,将仪器送回校准。

  3. 比较法

    • 将每台测量仪器按规定的校准周期进行校准,并将校准数据与前几次的数据进行比较。如果连续几个周期的校准结果均在规定的允许范围内,则可延长校准周期;反之,则应缩短校准周期。

  4. 图表法

    • 在每次校准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同一校准点,将校准结果按时间描点并画成曲线。根据这些曲线计算出仪器一个或几个校准周期内的有效漂移量,从而推算出最佳的校准周期。

四、注意事项

  • 动态管理:校准周期不是固定不变的,应根据仪器的实际使用情况和校准结果进行动态调整。

  • 期间核查:在有效校准期内,应不定期对仪器进行期间核查,以确保其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 法规要求:在确定校准周期时,还需参照国内的计量法要求和相关标准规定。

综上所述,实验室仪器校准周期的确定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采用科学的方法来确定。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认证认可委员会 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