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技术知识 >

非标实验方法应包含哪些内容

非标准方法是指国际标准、区域标准或国家标准发布的方法以外的检测方法。起草一个非标方法时,在非标方法中至少应该包含如下内容:

  1. 方法适当的标识:确保非标方法具有明确且独特的标识,以便于识别和应用。

  2. 方法范围:明确非标方法适用的领域、对象或问题类型。

  3. 被检测或校准物品类型的描述:详细描述被检测或校准物品的类型、规格、特性等,以确保方法的适用性。

  4. 被测定的参数或量和范围:明确指出非标方法要测定的参数或量,以及它们的具体范围。

  5. 仪器和设备:列出所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包括它们的技术性能要求和规格。

  6. 所需的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参考物质):明确非标方法所需的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7. 要求的环境条件和所需的稳定周期:描述非标方法所需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以及这些条件需要保持稳定的周期。

  8. 操作程序的描述

    • 物品的附加识别标志、处置、运输、存储和准备;

    • 工作开始前所进行的检查;

    • 检查设备工作是否正常,需要时,在每次使用之前对设备进行校准和调整;

    • 观察和结果的记录方法;

    • 需遵循的安全措施。

  9. 方法接受(或拒绝)的准则和/或要求:明确非标方法接受或拒绝检测结果的准则和要求,以便于判断检测结果的合格性。

  10. 不确定度或评定不确定度的程序:提供评估非标方法不确定度的程序或方法,以量化检测结果的误差范围。

此外,在实验室日常检测活动中,时常会出现检测对象、操作方法、仪器配置或标准样品等与标准方法不一致的情况。实验室要对这些不一致情况进行判断,如果是常态,则为非标准方法,需要按照非标的要求进行方法确认。

总的来说,非标实验方法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其适用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同时,还需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确保非标方法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认证认可委员会 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