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准和检定的区别
校准和检定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别,以下是它们的九大主要区别:
一、目的不同
校准:评定测量装置的示值误差,确保量值准确,属于自下而上量值溯源的一组操作。
检定:对测量装置进行强制性全面评定,确保其量值符合法定要求,属于量值统一的范畴,是自上而下的量值传递过程。
二、对象不同
校准:通常针对强制性检定之外的测量装置,如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大量使用的计量器具。
检定:针对我国计量法明确规定的强制检定的测量装置。
三、性质不同
校准:不具有强制性,属于组织自愿的溯源行为,是一种技术活动。
检定:属于强制性的执法行为,是法制计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依据不同
校准:主要依据是组织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制定的《校准规范》,或参照《检定规程》的要求。
检定:主要依据是《计量检定规程》,这是计量设备检定必须遵守的法定技术文件。
五、方式不同
校准:方式相对灵活,可以采用组织自校、外校或结合的方式。
检定:必须到有资格的计量部门或法定授权的单位进行。
六、周期和内容不同
校准:周期由组织根据使用计量器具的需要自行确定,内容主要是评定测量装置的量值误差。
检定:周期必须按照《检定规程》的规定执行,内容更为全面,包括校准的全部内容及其他相关项目。
七、结论和法律效力不同
校准:结论只是评定测量装置的量值误差,不具备法律效力。
检定:结论必须依据《检定规程》给出合格与不合格的判定,具有法律效力。
八、费用承担不同
校准:通常由组织自行承担费用,因为它是自愿的溯源行为。
检定:费用可能由相关法规或合同规定承担方,因为它是强制性的执法行为。
九、应用场景不同
校准:更适用于对测量精度有较高要求,但不需要强制检定的场景。
检定:更适用于需要确保测量装置符合法定要求,具有法律效力的场景。
综上所述,校准和检定在目的、对象、性质、依据、方式、周期和内容、结论和法律效力、费用承担以及应用场景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区别。组织在选择时应根据自身需要和法规要求进行合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