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技术知识 >

化学检验员常见分析仪器的分类及使用方法

化学检验员在日常工作中会使用多种分析仪器来完成各种检测任务。这些仪器大致可以按照其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进行分类。以下是常见分析仪器的分类及其基本使用方法概述:


一、光谱分析仪器

1. 原子吸收光谱仪(AAS)

用途:用于定量分析液体样品中的金属元素。

使用方法:

样品准备:将样品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

校准: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进行校准曲线制作。

测量:通过火焰或石墨炉原子化器使样品中的元素原子化,并测量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

2. 原子发射光谱仪(AES/ICP-AES)

用途:适用于多元素同时分析,尤其适合复杂基质样品。

使用方法:

样品引入:通常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作为激发源。

校准:建立标准曲线。

分析:记录不同元素发出的特征光谱线强度,确定各元素浓度。

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

用途:用于测定溶液中物质的浓度,基于其对紫外或可见光的吸收特性。

使用方法:

准备样品:确保样品均匀分散在适当溶剂中。

设置波长:选择合适的波长范围进行扫描。

测量:对比空白对照组调整仪器,然后测量样品吸光度。


二、色谱分析仪器

1. 气相色谱仪(GC)

用途:分离和分析挥发性化合物。

使用方法:

样品进样:固体或液体样品需转化为气体形式进入系统。

色谱柱选择:根据待测物性质选择合适固定相的色谱柱。

数据分析:记录各组分保留时间和峰面积,计算浓度。

2. 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

用途:用于分离非挥发性或热不稳定化合物。

使用方法:

样品处理:确保样品完全溶解且过滤去除颗粒杂质。

流动相选择:根据样品特性选择合适的流动相和柱温。

结果解读:观察色谱图上的峰形和位置,定性和定量分析目标化合物。


三、质谱分析仪器

1. 质谱仪(MS)

用途:提供分子量信息,常与其他技术联用(如GC-MS, LC-MS)以增强识别能力。

使用方法:

样品导入:直接注入或通过联用设备间接导入。

离子化方式:选择适合样品类型的离子源(如EI, ESI)。

解析谱图:分析质荷比(m/z)对应的信号强度,推断分子结构。


四、电化学分析仪器

1. 伏安法装置

用途:用于检测溶液中微量金属离子或其他电活性物质。

使用方法:

电极准备:清洁并活化工作电极。

扫描条件设定:设置电压扫描速率和范围。

记录电流响应:根据伏安曲线判断物质浓度及性质。


五、表面分析仪器

1. 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

用途:无损检测固体材料表面元素组成。

使用方法:

样品制备:尽量平整光滑,必要时压片处理。

光束聚焦:调节X射线束斑大小至最佳状态。

分析结果:依据荧光强度估算元素含量。


每种仪器都有其特定的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使用者应严格按照制造商提供的说明书操作,并定期维护保养设备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此外,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结合多种分析手段综合判断,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结果。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认证认可委员会 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