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检验员固体样品采样实例
实例: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采样
一、采样前准备
明确采样目的
目标是评估某片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如铅、镉、汞)的污染情况,以判断是否适合种植农作物,并为后续治理提供依据。
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
决定采用网格采样法,将采样区域划分为多个均匀的小网格,每个网格中心取样,以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
准备采样工具
铲子或土钻:用于从不同深度取样。
密封袋或容器:用于存放采集到的土壤样品,确保其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受到污染或损失。
标签和记号笔:用于标记样品信息。
GPS设备:记录采样点的具体地理位置坐标。
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确保安全操作。
清洁布或刷子:用于清理工具上的残留物,避免交叉污染。
校准设备
检查并清洁所有采样工具,确保无残留污染物影响样品质量。
二、采样过程
到达现场
到达预定的农田后,首先观察周围环境,记录天气状况、作物生长情况等基本信息。
设置采样点
使用GPS设备确定并标记每个采样点的位置,根据农田大小和形状,将整个区域划分为若干个5m x 5m的网格,每个网格中心作为采样点。
在每个采样点附近放置标识牌,标明采样点编号。
实施采样
表面层采样:使用铲子在每个采样点处挖一个约20cm深的小坑,从坑壁上刮取表层(0-5cm)的新鲜土壤,收集足够量的土壤(通常为500g左右),放入密封袋中。
深层采样:如果需要分析不同深度的土壤成分变化,可以使用土钻分层取样,例如分别采集0-20cm、20-40cm、40-60cm三个层次的土壤样品。
混合样本:对于需要综合分析的情况,可以在同一网格内的多个位置取样,然后将这些样品充分混合,得到一个综合样本。
标记样品
立即为每个采样袋贴上标签,注明样品编号、日期、时间和采样点位置等详细信息。
立即保存
将采集好的样品迅速放入冷藏箱中,保持低温以减少成分变化的风险(特别是对于易挥发物质或光敏性物质)。
三、样品处理
样品粉碎
在实验室中,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摊开晾干,去除石块、植物残体等杂质。
使用研钵和杵或土壤粉碎机将样品粉碎至通过2mm筛孔,确保颗粒大小一致,提高分析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样品混合
对于每个采样点的样品,将其充分混合均匀,以便后续缩分时能够获得具有代表性的子样。
样品缩分
使用四分法将混合好的样品分成四份,选取对角线两份再次混合,重复此过程直至达到所需分析量(通常为100-200g)。
四、样品保存与运输
运输要求
使用防震包装材料保护样品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损。
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尽快将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
实验室接收
实验室接收人员应核对样品信息,检查样品状态,并做好交接记录。
五、详细记录
基本记录
样品编号:为每个样品分配唯一标识符。
采样日期与时间:精确记录采样的具体时刻。
采样地点:包括地理位置坐标或详细的地址描述。
采样人姓名:负责此次采样的人员信息。
环境条件
天气状况:如温度、湿度等可能影响样品性质的因素。
现场情况:观察到的任何特殊情况,例如泄漏、异味或其他异常现象。
样品描述
样品类型:明确是农田土壤。
外观特征:颜色、质地、湿度等感官特性。
样品量:采集的样品体积或重量。
采样方法
使用的工具:列出所用的所有采样器具及其校准状态。
具体步骤:简述采样的具体流程和操作细节。
通过上述实例,可以看出化学检验员在进行固体样品采集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来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遵循相关国家标准(如GB/T 6679《固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和行业规范是保证工作质量的重要基础。同时,持续关注最新的技术和标准更新也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