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技术知识 >

化学检验员液相色谱仪操作规程

液相色谱仪(HPLC,高效液相色谱)是化学分析中用于分离、鉴定和定量复杂混合物的重要工具。为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仪器的长期稳定性,化学检验员在使用液相色谱仪时应遵循以下操作规程:


操作前准备

环境检查:

确保实验室温度和湿度适宜,通常建议温度控制在20-25℃,相对湿度低于60%。

保持工作区域干净整洁,避免灰尘和其他污染物影响仪器性能。

设备检查:

检查溶剂瓶中的流动相是否充足且新鲜,必要时更换或补充。

确认系统管路连接无泄漏,泵头、进样器、柱温箱及检测器内部清洁无污染。

清洁并检查色谱柱状态,确保其完好无损。

预热与校准:

打开液相色谱仪电源,让仪器预热一段时间(通常需要30分钟到1小时),以达到稳定状态。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色谱柱,并安装到位。

对于有自动进样系统的仪器,确认其正常工作。


标准操作流程

参数设置

设定运行参数:

设置流动相组成及其比例(如水/甲醇、缓冲溶液等),根据待分离物质的性质调整。

设定流速,通常为0.2至1.0 mL/min,具体取决于色谱柱规格和样品特性。

配置柱温箱温度,优化分离效果。

设置检测器波长或其他检测条件(如UV吸收波长、荧光激发波长等)。


校准步骤

标准溶液制备:

准备一系列浓度的标准溶液,覆盖待测样品预期浓度范围。

校准曲线建立:

使用标准溶液进行进样,记录每个浓度下的峰面积或峰高。

基于这些数据绘制校准曲线,计算回归方程。


样品测定

样品准备:

取适量待测样品,按照样品处理方法进行预处理(如过滤、稀释等)。

将处理好的样品装入适当的进样容器中。

进样操作:

使用手动或自动进样装置将样品注入系统。

开始采集数据,观察色谱图上的峰形变化,等待分析完成。

数据分析:

根据校准曲线计算未知样品中目标化合物的浓度。

记录所有测量结果及相关条件(如日期、时间、温度、流速、波长等),以便后续复查。


结束操作

清理工作:

测量结束后,冲洗系统,使用适当的溶剂彻底清洗色谱柱和管路,防止残留物造成腐蚀或污染。

如果更换色谱柱或长时间不使用仪器,需妥善保存色谱柱,避免损坏。

关机程序:

完成所有测量任务后,逐步降低各部分温度至室温。

关闭液相色谱仪电源,断开电源线和其他外接设备连接。

维护保养:

定期更换进样垫、清洗进样口衬管等易损件。

根据制造商建议定期进行系统清洁和维护,包括检测器的清洗和色谱柱的老化处理。

做好日常维护记录,便于追踪问题来源。


通过严格遵守上述操作规程,可以有效提高液相色谱仪的工作效率,延长其使用寿命,并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此外,熟悉并遵守特定品牌和型号的用户手册中的特殊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能帮助解决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还能确保仪器的最佳性能表现。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认证认可委员会 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