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技术知识 >

化学检验员用原子吸收法测定铁含量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是测定金属元素如铁含量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选择性。以下是使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样品中铁含量的具体操作步骤:


1. 样品准备

样品采集

采集代表性样品:确保所采集的样品能够代表整体情况。例如,在环境监测中可能需要从不同位置取样,在工业分析中则需按照标准方法取样。

样品预处理

消解处理:对于固体样品(如土壤、植物组织),通常需要进行酸消解处理以释放出其中的铁离子。常用的消解方法包括湿法消解(使用硝酸、过氧化氢等)或微波消解。

稀释与过滤:根据需要对消解后的溶液进行适当稀释,并通过滤纸或滤膜过滤去除不溶物。

2. 标准溶液制备

配制标准溶液

储备液:配制一定浓度的铁标准储备液(例如1000 mg/L)。可以购买市售的标准溶液或者自己配制并标定。

工作液:从储备液中逐级稀释得到一系列不同浓度的工作标准溶液(例如0.1, 0.5, 1.0, 5.0, 10.0 mg/L),用于建立校准曲线。

3. 原子吸收光谱仪设置

灯源选择

空心阴极灯:选择铁元素对应的空心阴极灯,并预热至少10分钟以达到稳定状态。

波长选择

最佳吸收波长:铁的最佳吸收波长为248.3 nm。在仪器上设置相应的波长。

其他参数设置

狭缝宽度:根据仪器说明书建议选择合适的狭缝宽度。

背景校正:为了消除基体效应,可以选择氘灯背景校正或塞曼效应背景校正。

火焰类型:空气-乙炔火焰适用于大多数金属元素的测定;对于某些特殊需求,也可以使用氧化亚氮-乙炔火焰以获得更高的温度和更好的灵敏度。

4. 校准曲线建立

进样与记录

使用自动进样器或手动进样方式将标准溶液依次注入原子吸收光谱仪中,记录每个浓度下的吸光度值。

数据处理

绘制校准曲线(浓度 vs 吸光度),计算回归方程(通常是线性方程y = mx + b,其中m为斜率,b为截距),用于后续未知样品中铁含量的定量分析。

5. 样品分析

样品进样

将处理好的样品溶液按照上述相同的条件进样,记录吸光度值。

结果计算

根据校准曲线计算样品中铁的具体含量,并考虑实验误差和不确定度。

6. 数据质量控制

空白实验

定期运行空白样品(不含铁的溶剂)以监控系统背景信号,确保没有外来污染。

加标回收率

在部分样品中加入已知量的铁标准品,通过比较加标前后测得的浓度来评估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重复性测试

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分析,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确保数据的可重复性。


注意事项

防止污染:由于微量分析对环境要求较高,操作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外界污染。

仪器维护:定期检查和维护原子吸收光谱仪,特别是燃烧头、雾化器和检测器,确保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安全防护:处理化学品时需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PPE),并遵循实验室安全规程。


通过上述步骤,化学检验员可以有效地测定样品中铁的含量,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持续关注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技术改进也有助于提升分析工作的效率和精度。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认证认可委员会 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