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技术知识 >

化学检验员色谱定性与定量方法

在色谱分析中,定性分析用于确定样品中含有哪些组分,定量分析用于测定各组分的含量。作为化学检验员,掌握科学、准确的色谱定性与定量方法是确保检测结果可靠的关键。以下是常用的色谱定性与定量方法及其操作要点。


一、色谱定性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的核心是确认色谱峰对应的化学物质,主要依据是各组分在相同条件下的保留行为或结构信息。

1. 保留时间定性法(最常用)

原理:在相同色谱条件下,同一物质具有相同的保留时间(tR)。

操作:

先测定标准品的保留时间;

再测定样品,在相同位置出现峰,则初步判断含有该物质。

注意:

必须保证仪器状态、色谱柱、流动相、温度、流速等条件完全一致;

不同物质可能有相近保留时间,存在“假阳性”风险,需结合其他方法验证。

2. 标准加入法(适用于复杂基体)

操作:

在样品中加入已知标准物质,再次进样;

若某峰明显增高,则说明样品中含有该物质。

优点:可有效排除基体干扰,提高定性准确性。

3. 双柱或多柱定性

原理:同一物质在不同极性的色谱柱上保留时间不同,但其相对行为具有一致性。

操作:

使用两种或以上不同固定相的色谱柱分别分析样品和标准品;

若目标峰在不同柱上均与标准品保留行为一致,则可确认。

优点:提高定性可靠性,减少误判。

4. 联用技术定性(高精度)

将色谱与质谱(MS)、红外(IR)等结构分析仪器联用:

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通过质谱图进行化合物结构确认;

L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适用于难挥发、热不稳定物质;

GC-FTIR:气相色谱-红外联用,提供官能团信息。

优点:提供分子量、碎片离子、官能团等结构信息,定性结果高度可靠。


二、色谱定量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依据色谱峰面积或峰高与组分浓度成正比的关系进行。

1. 外标法(最常用,适用于常规检测)

原理:用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根据样品峰面积查得浓度。

操作:

配制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

在相同条件下进样,记录峰面积;

绘制“浓度–峰面积”标准曲线(通常为线性);

测定样品峰面积,代入曲线计算含量。

优点:操作简单,适合大批量样品分析。

要求:进样量必须准确,仪器稳定性好。

2. 内标法(精度高,适用于复杂或不稳定体系)

原理:在样品和标准品中加入相同量的内标物,以“目标物峰面积 / 内标物峰面积”的比值进行定量。

内标物要求:

与待测物性质相似但能完全分离;

在样品中不存在;

不与样品发生反应;

峰位置适中,响应稳定。

操作:

选择合适内标物(如正癸烷用于GC,咖啡因用于HPLC);

在所有样品和标准品中加入等量内标物;

绘制“浓度–峰面积比值”标准曲线;

计算样品中目标物含量。

优点:可消除进样误差、仪器波动等影响,结果更准确。

3. 归一化法(适用于所有组分均出峰且已知的情况)

原理:假设样品中所有组分都流出色谱柱并被检测到。

计算公式:

某组分含量(%)= (该组分峰面积 / 所有峰面积之和)× 100%

适用场景:多组分混合物的相对含量分析,如石油馏分、香精香料。

4. 标准加入法(用于基体复杂、回收率低的样品)

操作:

取几份等量样品,分别加入不同量的标准品;

测定峰面积,绘制“加入量–峰面积”曲线;

外推曲线与横轴交点的绝对值即为样品中原有含量。

优点:有效校正基体效应,提高准确性。


三、化学检验员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

定性时避免误判:

单靠保留时间定性存在风险,建议结合标准加入或联用技术确认;

使用质控样或标准物质进行比对。

定量时保证准确性:

标准曲线应覆盖样品浓度范围,相关系数(R²)≥ 0.99;

每批样品应同时测定空白、平行样和质控样;

定期校准仪器,确保进样系统和检测器稳定。

数据处理规范:

峰面积积分要合理,避免基线漂移或噪声干扰;

使用专业色谱工作站(如ChemStation、Empower)进行数据管理。

方法验证:

对新建立的方法进行验证,包括线性、精密度、准确度(加标回收率)、检出限、定量限等。


四、总结


方法适用场景准确性操作难度
保留时间定性初步筛查简单
标准加入定性复杂基体中等
联用技术定性精确鉴定极高复杂
外标法常规检测简单
内标法高精度要求很高中等
归一化法全组分分析简单

 

化学检验员应根据检测目的、样品性质和仪器条件,合理选择定性与定量方法。日常工作中,外标法+保留时间定性是最常见的组合;对于高要求检测(如仲裁、研发),推荐使用内标法或联用技术以提高结果的可信度。同时,严格遵守标准操作规程(SOP),确保数据真实、可追溯。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认证认可委员会 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