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技术知识 >

检验检测机构样品管理规范与实施要点

检验检测机构的样品管理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公正性和可追溯性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多个地区(如河北邯郸、福建泉州)及行业协会发布了相关管理规范。以下是基于现行标准和实践总结的样品管理规范核心内容与实施要点。


一、 样品管理规范核心内容

基本原则:

客观、公正、保密:确保样品处理不受外界干扰,保护客户信息。

安全:保障样品、人员和环境安全,特别是对危险品、生物样品等的管理。

可追溯:从样品接收到最终处置,全过程信息清晰可查。

基本要求:

建立程序:机构必须建立并保持覆盖样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程序文件。

唯一性标识:为每个样品编制唯一的识别编号(如条形码),并伴随样品流转全过程。

独立接收区:设置专门的样品接收区域,合理分区,防止交叉污染。

设施设备:配备满足样品储存(如温湿度控制、避光)、流转、制备和防护的设施设备。

管理流程:

接收:核对样品信息(名称、数量、状态、包装、标签、有效期等)、委托信息、抽样单等。对不符合要求的样品(如破损、超期、信息不符)应拒收并记录。

标识:对接收的样品进行唯一性编号,并标注检验状态(待检、在检、检毕、留样)。

流转/传递:样品在内部流转时,需核对信息、检查状态,做好交接记录,确保责任清晰。

储存:按样品要求的条件(温度、湿度、光照等)分类分区存放,环境条件需监控并记录。特殊样品(如危化品、生物样品)需专库管理。

制备:按标准方法进行样品制备,避免引入污染或改变样品特性。

处置:检测完成后,按法规或客户要求对样品进行留样、返还或安全处置(如销毁、交专业机构处理),并记录。

记录与保存:

全程记录:样品接收、标识、流转、储存、制备、处置等环节均需详细记录。

保存期限:相关记录应至少保存6年,确保长期可追溯。


二、 实施要点

系统化管理:

信息化系统:强烈建议采用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对样品进行全流程管理,实现自动编号、状态跟踪、电子记录和提醒,减少人为差错。

标准化流程:制定详细的SOP(标准作业程序),明确各环节的操作步骤、责任人和记录要求。

关键环节控制:

接收把关:收样人员需经过培训,严格按照接收标准核对,对异常情况(如运输条件不当)及时记录和报告。

状态标识:确保样品标识清晰、牢固,不易脱落或混淆。流转过程中及时更新状态标签。

环境监控:对储存环境(尤其是冰箱、冷库、恒温恒湿室)的温湿度等进行定期监控和记录,设备需定期校准。

安全防护:对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放射性等特殊样品,执行双人双锁、专用容器、明确警示标识等特殊管理措施。

人员与培训:

明确职责:指定专人(样品管理员)负责样品管理的总体协调和监督。

专业培训:对所有接触样品的人员(收样、检测、储存、处置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确保其了解规范要求和操作规程。

合规性与持续改进:

符合法规:确保管理流程符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内部审核:将样品管理纳入内审范围,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记录真实:所有记录必须真实、及时、完整,严禁伪造或补记。


总结:有效的样品管理是检验检测数据质量的基石。机构应通过建立完善的程序、应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人员培训和关键环节控制,并辅以严格的记录和审核,确保样品从“入口”到“出口”的全过程受控、安全、可追溯,从而保障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公信力。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认证认可委员会 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