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技术知识 >

化学检验员有毒气体中毒的预防及急救

化学检验员在日常工作中可能接触多种有毒气体,如氯气、氨气、硫化氢、一氧化碳、光气、氰化氢、氮氧化物等。这些气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腐蚀性或全身毒性,一旦发生泄漏或防护不当,极易导致急性中毒,严重时可迅速致命。因此,掌握预防措施和急救方法是保障生命安全的关键。


一、 预防措施(重在防范)

预防是应对有毒气体中毒的首要原则,应建立“源头控制-过程防护-应急准备”的多层次防御体系。

工程控制优先:

通风橱操作:所有可能产生或使用有毒气体的实验,必须在通风性能良好的通风橱内进行。确保面风速符合标准(通常0.5 m/s)。

密闭系统:尽量采用密闭的反应或分析系统,减少气体逸散。

自动报警:在储存或使用高毒气体的区域安装有毒气体检测报警器(如H₂S、CO、NH₃探测器),实时监测浓度。

规范操作与管理:

了解风险:使用任何化学品前,必须查阅其安全技术说明书(SDS),明确其毒性、暴露限值和应急措施。

最小用量:遵循“最小化”原则,使用尽可能少的试剂。

禁止口吸:严禁用嘴吸取任何液体,必须使用洗耳球或移液器。

标识清晰:盛装有毒气体的容器、管道必须有清晰的警示标签。

双人操作:对剧毒气体(如光气、氰化氢)的操作,应实行双人监督制度。

个人防护装备(PPE):

防毒面具:配备针对特定气体的滤毒罐(如酸性气体、有机蒸气、氨气等)。注意滤毒罐的有效期和吸附容量,失效后立即更换。

供气式呼吸器:在高浓度或未知浓度环境中,或氧气不足时,必须使用自给式空气呼吸器(SCBA)或长管供气系统。

呼吸防护:根据风险选择合适的呼吸器:

身体防护:穿戴防化服、耐化学腐蚀手套、护目镜或面罩。

正确佩戴:确保防护装备贴合面部,无泄漏。

环境与行为:

保持通风:实验室整体通风系统应正常运行,避免门窗紧闭。

禁止饮食:实验室内严禁进食、饮水、吸烟或存放食物。

及时洗手:实验后及离开实验室前,必须彻底洗手。


二、 中毒急救(快速响应)

一旦发生中毒事故,时间就是生命。必须迅速、冷静地采取行动。

1. 现场急救原则

确保自身安全:施救者必须先做好个人防护(戴好呼吸器、穿防护服),切勿盲目进入危险区,否则会成为第二个受害者。

立即撤离:迅速将中毒者从中毒现场转移到空气新鲜、上风向的安全地带。

紧急呼救: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120),报告事故地点、涉及气体、中毒人数和症状。

解除束缚:解开中毒者领带、腰带等,保持呼吸道通畅。

2. 针对不同症状的急救处理

呼吸停止:

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口对口或使用复苏气囊)。

若同时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

注意:对于氰化物、硫化氢中毒者,传统口对口人工呼吸有风险,建议使用带单向阀的面罩进行辅助通气。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物。

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污染皮肤至少15分钟。

如有灼伤,按烧伤处理。

眼睛接触:

立即撑开眼睑,用洗眼器或生理盐水持续冲洗眼球和结膜囊至少15分钟。

冲洗时转动眼球,确保彻底清洗。

冲洗后尽快就医。

吸入中毒:

保持安静,保暖,避免剧烈活动加重耗氧。

呼吸困难者可给予吸氧(如有条件)。

密切观察呼吸、脉搏、意识状态。

3. 特定气体中毒的特殊处理

氰化物中毒:需使用特效解毒剂(如亚硝酸异戊酯、硫代硫酸钠),但必须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现场重点是立即供氧和CPR。

一氧化碳中毒:立即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给予高流量纯氧,加速碳氧血红蛋白解离。

氯气/氨气中毒:以支持治疗为主,防止肺水肿。避免使用吗啡类药物。

硫化氢中毒:极高浓度可致“电击样”死亡。抢救关键是立即心肺复苏和供氧。


三、 化学检验员注意事项

熟悉应急预案:必须熟知实验室的有毒气体泄漏和人员中毒应急预案,定期参加演练。

掌握急救设施位置:清楚知道最近的洗眼器、紧急淋浴、急救箱、气体报警器和逃生路线的位置。

报告与记录:任何泄漏或疑似中毒事件都必须立即报告主管,并详细记录,以便调查和改进。

心理准备:保持冷静,在紧急情况下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有毒气体中毒的预防与急救,体现了“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的安全理念。化学检验员必须将预防措施落实到每一个实验细节中,同时熟练掌握急救技能。唯有如此,才能在面对突发险情时,既能有效保护自己,又能科学施救,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守护生命安全。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认证认可委员会 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