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技术知识 >

化学检验员金属或非金属样品的制样方法

作为化学检验员,样品制备(制样)是分析检测流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制样质量直接决定了最终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代表性。无论是金属还是非金属材料,都需要通过一系列物理或化学处理,将原始样品转化为适合特定分析仪器或方法要求的形态。以下是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常见的制样方法:


一、 金属材料样品的制样方法

金属样品的制样目标通常是获得成分均匀、表面平整洁净、无污染的试样,以满足光谱分析、化学分析、金相分析等需求。

1. 取样 (Sampling)

原则: 从具有代表性的部位取样。对于铸锭、坯料,应在不同位置(头部、中部、尾部)取样;对于成品件,应避开加工硬化、热影响区等非代表性区域。

方法: 使用车床、铣床、钻床、砂轮切割机、线切割机等设备获取样品。关键: 避免过热(防止组织变化或元素烧损)和引入污染(使用清洁的工具和冷却液)。

2. 加工与成型

车/铣/磨削: 将样品加工成规则形状(如圆柱、方块),便于后续处理或分析。

钻取屑样: 用于化学分析或光谱分析。使用硬质合金钻头,控制钻速和进给量,避免过热氧化。收集的金属屑需立即放入洁净干燥的容器中。

线切割 (EDM): 适用于硬质合金、淬火钢等难加工材料,通过电火花蚀除材料,热影响区小。

3. 表面处理

粗磨: 使用粗砂纸(如80#、120#)或砂轮去除表面氧化皮、油污和不平整。

细磨: 使用细砂纸(如240#、400#、600#、800#、1000#、1200#)逐级打磨,消除粗磨痕迹。每换一级砂纸,样品旋转90°,便于观察前道痕迹是否磨除。始终沿单一方向打磨。

抛光:

机械抛光: 使用抛光布(帆布、丝绒)配合金刚石研磨膏(如9μm、3μm、1μm)或氧化铝/氧化铬抛光粉进行精细抛光,获得镜面。

电解抛光: 将样品作为阳极,在特定电解液中通电,选择性溶解凸起部分,获得无变形的平整表面。常用于金相和电子显微分析。

清洗: 每道工序后,用酒精、丙酮等有机溶剂超声清洗,去除残留的磨料和油脂,防止交叉污染。清洗后立即用热风吹干或冷风吹干,防止水渍或氧化。

4. 特定制样方法

光谱分析块样:

要求:表面平整、洁净、无气孔、夹杂、裂纹。

方法:将样品加工成适合激发台的尺寸(如φ30-40mm圆柱),经粗磨、细磨、精磨后,用专用光谱砂纸或抛光布最终处理。

X射线荧光光谱 (XRF) 压片:

粉末制样: 将金属样品破碎、研磨成<75μm(200目)的均匀粉末。使用振动磨、球磨机等设备。加入粘结剂(如硼酸、蜡),在压片机上压制成光滑、致密的圆片。

熔融制样 (熔珠法): 将金属样品与助熔剂(如四硼酸锂)在高温下熔融,浇铸成玻璃状圆片。此法可消除矿物效应和粒度效应,结果最准确,但耗时且成本高。

金相试样:

切取小块样品,镶嵌(热镶或冷镶)便于手持。

经过上述“粗磨→细磨→抛光”完整流程。

浸蚀: 用特定化学试剂(如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钢)显示金相组织。浸蚀后立即清洗、干燥。

化学分析溶液:

溶解: 使用酸(HCl, HNO₃, H₂SO₄, HF等)、碱或熔融法将金属样品完全溶解,制成均匀的溶液。需选择合适的溶剂和方法,确保待测元素完全进入溶液且不挥发损失。

定容: 将溶液转移至容量瓶,稀释至刻度,摇匀。


二、 非金属材料样品的制样方法

非金属材料种类繁多,制样方法差异极大,核心目标是获得均匀、有代表性、适合分析的试样。

1. 固体样品 (如塑料、橡胶、陶瓷、土壤、建材)

破碎与缩分:

破碎: 使用颚式破碎机、锤式破碎机、盘式研磨机等将大块样品破碎至较小粒度。

缩分: 采用四分法或分样器,从大量破碎样品中取出具有代表性的少量样品,避免人为误差。

研磨与过筛:

使用球磨机、振动磨、研钵等将样品研磨成细粉。

用标准筛过筛,得到所需粒度的均匀粉末(如<100目用于XRF压片,<200目用于化学分析)。

压片 (XRF): 同金属粉末,将非金属粉末与粘结剂混合,在压片机上压制成片。

熔融制样 (XRF): 同金属,尤其适用于硅酸盐、矿石等难溶样品。

制膜 (IR):

KBr压片法: 将1-2mg样品粉末与100-200mg干燥KBr粉末混合研磨,放入模具压成透明薄片,用于红外光谱分析。

涂膜法: 将样品溶解在挥发性溶剂中,滴在盐片(如KBr、NaCl)上,待溶剂挥发后形成薄膜。

切片 (显微分析): 使用切片机(如冷冻切片机、超薄切片机)将软质材料(如橡胶、生物组织)或硬质材料切成薄片,用于显微镜观察。

2. 液体样品 (如溶液、油品、水)

混匀: 充分摇动或搅拌,确保样品均匀。

过滤: 使用滤膜(如0.45μm或0.22μm)过滤,去除悬浮物和颗粒,防止堵塞仪器(如HPLC进样阀、ICP雾化器)。

稀释: 用合适的溶剂(通常是去离子水或与流动相一致的溶剂)进行定量稀释,使待测物浓度在仪器线性范围内。

消解 (湿法消解): 对于含有机物的液体(如废水、生物体液),需用强酸(HNO₃, H₂SO₄, HClO₄等)在加热条件下消解,将有机物分解,使待测金属元素转化为离子状态,便于原子吸收或ICP分析。

萃取: 利用待测物在不同溶剂中的分配系数差异,进行液-液萃取或固相萃取(SPE),以富集目标物或去除基体干扰。

3. 气体样品

采集: 使用气袋、注射器、吸附管(如Tenax管)、溶液吸收等方法采集。

预处理: 可能需要通过干燥管去除水分,或通过过滤器去除颗粒物。

浓缩: 对于痕量气体,可能需要低温冷阱或吸附-热脱附进行浓缩。

4. 特殊非金属样品

高分子材料 (塑料/橡胶) 的热分析 (TGA/DSC): 剪取或刮取少量(几毫克)样品,放入专用坩埚。

灰分测定: 将样品在高温马弗炉中灼烧至恒重,残留物即为灰分。

水分测定 (卡尔·费休法): 根据样品性质,选择直接进样(液体)或研磨后称样(固体)。


三、 制样过程中的通用注意事项

防止污染: 所有工具、容器、研磨介质必须清洁。避免使用会引入待测元素的工具(如含Cr的不锈钢研钵不能用于Cr分析)。

防止损失: 避免样品在转移、研磨过程中因静电、吸附等原因损失。对于易挥发元素(如Hg, As, Se),需采用密闭消解等特殊方法。

保持均匀性: 破碎、研磨、混合要充分,确保最终制备的样品成分均匀。

代表性: 缩分过程必须科学(如四分法),确保小样能代表大样。

记录: 详细记录制样过程,包括使用的设备、方法、试剂、时间、环境等,保证可追溯性。

安全: 遵守实验室安全规程,佩戴防护装备(手套、护目镜、口罩),特别是在使用强酸、强碱、有机溶剂、高速旋转设备时。


总结: 化学检验员必须根据检测标准、分析方法和样品特性,选择最合适的制样方案。严谨、规范的制样是获得可靠检测数据的前提。每一次制样都应视为分析过程的开始,容不得半点马虎。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认证认可委员会 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