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检验员计量溯源管理程序
计量溯源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具有可比性和法律效力的技术基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CNAS-CL01:2018第6.5条款要求,实验室所有影响检测结果的设备、标准物质和参考方法,其量值必须能溯源至国际单位制(SI)或国家法定计量基准。化学检验员作为数据产出的直接责任人,必须理解并严格执行计量溯源管理程序。
一、溯源的基本内涵
计量溯源是指“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国家计量基准或国际单位制)联系起来的特性”。对化学检验而言,溯源链通常表现为:检测结果 → 标准溶液/标准物质 → 国家一级/二级标准物质 → 国家计量基准(如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保存的千克原器、摩尔定义基准等)。该链条必须完整、有效、可证明。
二、溯源的实施路径
设备校准溯源:所有用于定量的仪器(如分析天平、pH计、分光光度计、移液器、容量瓶、原子吸收光谱仪等)必须定期由具备资质的计量技术机构进行检定或校准。校准证书应包含测量结果、扩展不确定度、溯源声明及有效期。严禁使用超期或无有效证书的设备出具正式报告。
标准物质溯源:必须优先选用有证标准物质(CRM),其证书须明确给出认定值、不确定度及溯源至SI或国家基准的路径。内部配制的标准溶液,其源头必须来自CRM,并记录稀释过程的完整溯源链。
参考方法溯源:当采用非标方法或自建方法时,应通过测定CRM、参与能力验证或与已溯源的标准方法比对等方式,证明其结果的溯源性。
三、化学检验员的关键职责
使用前核查:每次使用设备或标准物质前,检查其校准/检定标识是否在有效期内,证书是否齐全。发现超期或异常,立即停用并报告。
规范操作: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操作,避免因人为失误(如天平未校准、比色皿污染)破坏溯源有效性。
记录完整:原始记录中必须注明所用设备编号、标准物质编号及批号、校准证书编号等信息,确保每一数据均可追溯至源头。例如:“使用天平No.AB102(校准证书No.CAL2025-087,有效期至2026.03.15)称取样品0.5023 g;铅标准溶液来源于GBW(E)080392,批号202411”。
参与期间核查:对使用频繁或稳定性差的设备(如移液器、pH计),按计划进行期间核查(如用标准砝码核查天平、用标准缓冲液核查pH计),确保两次校准间性能稳定。
四、溯源链的维护与验证
实验室应建立完整的设备与标准物质台账,动态管理有效期。每年制定校准计划,提前安排送检。对于无法直接溯源至SI的量(如某些有机物的生物活性),应说明合理的溯源方案(如国际公认标准品、权威方法验证)。同时,通过参加能力验证、实验室间比对、使用质控样等方式,持续验证整个检测系统的溯源有效性。
五、常见误区与禁止行为
误认为“有校准标签即可”,忽视证书内容与适用范围;
使用普通试剂代替CRM配制标准溶液;
将未经确认的“内部对照品”作为溯源依据;
在原始记录中省略设备或标准物质编号,导致无法追溯。
六、记录与档案管理
所有校准证书、标准物质证书、期间核查记录、溯源路径说明等,应归档保存,期限不少于6年,确保在客户质疑、评审或法律纠纷时可提供完整证据链。
总之,计量溯源不是 paperwork,而是科学测量的生命线。化学检验员不仅是数据的生产者,更是溯源链条的守护者。唯有将“每一份数据都有据可查、每一毫升溶液都有源可溯”内化为职业习惯,才能真正实现检测结果的公正、权威与国际互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