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检验员测量不确定度的简易评估方法
虽然完整的不确定度评定由技术负责人主导,但化学检验员需掌握简易评估思路,以理解报告中U值的来源,并在异常判断时参考其影响。
对于常规化学分析(如分光光度法、滴定法),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标准溶液(纯度、称量、稀释)、样品称量/移取(天平、移液管允差)、仪器响应(重复性、校准偏差)、回收率变异及体积温度修正。可采用“自上而下”法:利用方法确认或质控数据中的重复性标准偏差s,结合回收率偏差,估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_c ≈ √(s² + (bias)²),扩展不确定度U = k·u_c(k=2)。
例如,某水质COD测定结果为45.2 mg/L,历史质控数据显示RSD=3.5%,回收率平均为98%,则u_c ≈ √((45.2×0.035)² + (45.2×0.02)²) ≈ 1.8 mg/L,U≈3.6 mg/L。故完整表述为“45.2 ± 3.6 mg/L,k=2”。
检验员应明白:当检测值接近限量值时,必须考虑U区间。若铅限量0.10 mg/kg,测得0.095 mg/kg,U=0.010 mg/kg,则结果区间[0.085, 0.105]跨越限值,不能直接判合格。此时应建议复测或注明“结果处于临界状态”。
日常可通过提高平行样一致性、使用经校正的量器、控制显色条件稳定等方式降低不确定度。理解不确定度,是检验员从“出数字”走向“懂数据”的重要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