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山东省烟台市将全面推进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建设实现技术体系高级化

  “力争经过3~5年努力,全市质量技术基础能力指数持续得到较大的提升,争取进入全国第一梯队,实现全市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技术体系的高级化。”近日,山东省烟台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文锋在接受中国质量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烟台市政府办公室日前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烟台市将坚持“整合、共享、协同、公益”理念,运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促进计量、标准、合格评定等质量要素的共享和协作,全面构建适应烟台市高质量发展需要的现代化质量基础设施体系。

  围绕四大领域加强NQI建设

  《意见》明确了烟台市NQI的总体目标。标准化方面,将吸引一批国内知名标准化研究机构在烟台设立分支机,争取增材制造等一批特色领域设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组)落户烟台。计量方面,提高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覆盖率,新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5~25项,计量标准建标数量和实验室认可项目总量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完成国家核电核岛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筹建任务。合格评定方面,争取2到5个省级及以上检验检测中心落户烟台;争取国际国内权威检测、认证机构在烟台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药品检测达到国家药品进口口岸所应具备的条件。

  《意见》提出,烟台市将重点围绕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中小微企业、公益性和竞争性相互协调四大领域,加强NQI建设。推动全市NQI资源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整合,发挥在当地NQI服务中的主力军作用,实现市县两级优势互补、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培育壮大现代海洋、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集群,重点推动烟台NQI综合服务中心万华化学、南山铝业等分中心整合集团内部计量、标准、检验、认证等业务领域,促进烟台市优势产业在价值链中由低端向中高端跃升。《意见》还提出,在全市重点培育壮大山东自贸区烟台片区海洋经济创新中心、蓝色智谷高端创新平台等创新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建立、认定和资助质量基础设施服务中心、重点领域标准化与质量创新中心等。

  “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造烟台NQI服务平台升级版。在原来烟台NQI综合服务中心‘1+7’组织架构的基础上,持续完善开发区分中心、县市区工作站、驻园区工作站等7个子系统,在实践中丰富NQI的内涵,扩充特种设备、知识产权等服务内容。”王文锋说。

  坚持“线下线上并重”的原则,烟台市加快公益性的烟台NQI+服务云平台建设,依托市场监管部门信息技术支撑单位,开发云服务系统。打造产业聚集区质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持续完善企业服务中心、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平台建设。发挥技术标准在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方面的重要作用,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服务平台。重点提升医药与健康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水平,持续提升药物筛选与评价中心等11个国际化的生物医药研发公共技术平台的服务能力,为国际生命科学创新示范区建设,提供质量技术支持。

  实现NQI技术体系的高级化

  “《意见》明确了烟台市将实施NQI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推进标准化战略。在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现代化工等优势传统产业集群内制定团体标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标准化深度融合。”王文锋说。

  该市积极实施质量认证体系推行计划。围绕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强市,在全市八大主导产业引入先进管理体系。推动高耗能生产企业开展低碳产品认证,推动建材产品开展绿色产品认证。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泰山品质”高端认证,推动出口企业开展国际标准管理体系认证和主要贸易国产品认证。将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和人才纳入“双招双引”计划,支持国际国内知名机构落户烟台。实施计量保障能力提升行动。以国家蒸汽流量计量站和国家蒸汽流量计型式评价实验室为龙头,构建能源资源计量服务体系。依托烟台核电装备产业群和国家级核电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将计量深度嵌入到核电装备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维护等全产业链,促进核电核岛装备产业创新发展。完善企业计量检测能力和管理体系,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精确控制和计量检测数据的有效应用。新建企业、新上项目的计量检测设备要与其他基础建设同期设计、同期施工、同期投入使用。

  开展中小微企业质量援助行动,实施“一站式”质量服务。以市场主体和产业发展的期待需求为导向,整合现有的质检、计量、特检、信息、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资源,提供全链条“一站式”协同服务,并建立与之配套的线上系统,实现线上线下全方位服务,确保企业“不跑腿”或“只跑一次腿”。帮助中小微企业提升检验检测能力。为中小微企业开辟服务外包绿色通道,根据企业生产需求,从周边检测机构、县级检测机构、市级检测机构、国家检测中心、国外知名机构中为企业推送匹配服务。搭建中小微企业生产设备供需撮合平台,实现社会闲置资源的共享。

  全面推进NQI建设,离不开政策支持。记者从《意见》中看到,烟台市将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将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完善配套政策,全面加强统筹协调。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政策衔接、规划引导和工作协调,健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机制,提高协作效率。

  在完善保障措施方面,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多元投入机制,拓宽资金供给渠道,进一步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加大质量基础设施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完善质量人才引进和交流机制,建立质量人才专家库。强化质量学科建设,加快质量人才培养,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合育才机制,输送高技能质量人才。同时,强化评估考核。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认证认可委员会 石油和化工联合会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