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学习问答 >

化学检验员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贮存和使用

在化学分析实验室中,水是使用最频繁的试剂之一,其纯度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灵敏度和重现性。化学检验员必须了解实验室用水的规格等级、正确贮存方法以及规范使用要求,以确保分析数据的可靠性。


一、实验室用水的规格与等级

根据国家标准(如中国GB/T 6682-2008《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和国际标准(如ISO 3696、CLSI),实验室用水通常分为三个等级,依据电阻率、总有机碳(TOC)、微生物含量、可溶性硅等指标划分。

1. 一级水(超纯水)

电阻率:≥18.2 MΩ·cm(25℃),接近理论纯水极限

TOC:≤10 μg/L

微生物:极低或无菌

颗粒物:经0.22 μm滤膜过滤

用途:

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等仪器分析的流动相配制

原子吸收光谱(AA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等痕量元素分析

标准溶液的配制

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实验

一级水通常由二级水经离子交换、超滤、紫外氧化、反渗透等多重纯化工艺制得,现制现用。

2. 二级水(纯水)

电阻率:≥1 MΩ·cm(通常为1~18 MΩ·cm)

TOC:≤50 μg/L

微生物:较低

用途:

常规定量分析中试剂和样品的溶解

缓冲液、培养基的配制

滴定分析

实验器皿的最终冲洗

二级水可通过反渗透+离子交换技术制备,适合大多数常规实验。

3. 三级水(普通纯水)

电阻率:≥0.2 MΩ·cm(即 ≥5 μS/cm 电导率)

TOC:≤200 μg/L

用途:

实验器皿的初步清洗

水浴、超声波清洗机用水

蒸馏水替代品用于非关键实验

三级水一般由自来水经简单蒸馏或反渗透处理得到。


二、实验室用水的贮存

水的纯度在贮存过程中会因环境因素而下降,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贮存措施:

现制现用:

一级水应尽量在制备后立即使用,避免长时间存放。

超纯水暴露在空气中会吸收二氧化碳,导致pH下降、电阻率降低。

容器选择:

使用洁净的聚乙烯(PE)、聚丙烯(PP)或聚四氟乙烯(PTFE)材质容器。

避免使用玻璃瓶,因玻璃会溶出钠、硅等离子,污染超纯水。

密封保存:

容器必须加盖密封,防止空气中的灰尘、CO₂、微生物进入。

可加装呼吸过滤器(0.22 μm)减少污染。

避光与清洁环境:

贮存于清洁、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以防藻类生长。

定期清洗贮水容器,防止生物膜形成。

贮存时间建议:

一级水:不超过12小时(理想为即产即用)

二级水:不超过72小时

三级水:可存放数天,但需定期更换


三、实验室用水的使用规范

按需选用合适等级的水:

高精度分析必须使用一级水;

日常分析可用二级水;

清洗等辅助用途可用三级水。

禁止“高水低用”或“低水高用”:既避免浪费,也防止因水质不达标导致实验失败。

取水操作规范:

取水前先放水10~30秒,排出管道中可能被污染的残留水。

使用专用洁净容器取水,避免交叉污染。

不得将使用过的水倒回原贮水瓶。

系统维护:

定期更换纯水机的滤芯、树脂、反渗透膜等耗材。

定期对纯水系统进行消毒和冲洗,防止微生物滋生。

记录水质检测结果(如电阻率、TOC),建立水质监控档案。

标识管理:

所有贮水容器应明确标注水的等级、制备日期、有效期和责任人。

例如:“一级水,2025-04-05 09:00,限当日使用”。


四、常见问题与注意事项


问题原因解决方法
电阻率偏低空气中CO₂溶解、容器污染、系统老化使用前放水、更换耗材、密封保存
水中有颗粒物滤膜破损、容器不洁过滤或重新制备,清洗容器
微生物超标贮存时间过长、系统未消毒缩短贮存时间,定期灭菌
TOC偏高有机物污染、紫外灯失效检查紫外氧化单元,更换活性炭滤芯

 

五、总结

实验室用水虽看似普通,实则是影响分析结果的关键因素。化学检验员应做到:

懂等级:清楚各级水的技术指标和适用范围;

会判断:能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水质;

重贮存: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质下降;

守规范:严格执行取用和管理流程。


只有将“水”这一基础试剂管理到位,才能保障整个分析体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建议实验室建立用水管理制度,定期培训检验人员,提升整体质量控制水平。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认证认可委员会 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