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检验员使用砷化物应注意的问题及中毒急救
砷化物(如三氧化二砷、砷酸、亚砷酸盐等)是化学检验实验室中可能接触的剧毒化学品,具有强烈的急性毒性和致癌性。长期接触或一次大剂量摄入可导致严重中毒,甚至死亡。化学检验员在使用时必须高度警惕,严格遵守安全规程。
一、 使用砷化物应注意的问题
严格管理与双人制度:
双人双锁:砷化物必须存放在专用的保险柜或剧毒药品柜中,实行“双人保管、双人领取、双人使用、双本记录”的管理制度。
限量领用:随用随取,取用最小必要量,实验结束后立即归还剩余药品。
清晰标识:所有盛装砷化物的容器必须有醒目的“剧毒”、“有毒”警示标签。
工程控制与环境要求:
通风橱操作:所有涉及砷化物的操作(称量、溶解、反应)必须在通风性能良好的通风橱内进行,防止粉尘或蒸气吸入。
密闭系统:尽量采用密闭的反应装置,减少泄漏。
禁止饮食:实验室内严禁进食、饮水、吸烟或存放食物,防止误服。
个人防护装备(PPE):
呼吸防护:在可能产生粉尘或蒸气时,应佩戴防尘口罩或带有专用滤毒罐的防毒面具。
身体防护:穿戴防腐蚀的实验服、耐化学手套(如丁腈橡胶)、护目镜或面罩。
避免皮肤接触:操作时小心谨慎,防止粉末飞扬或溶液溅出。
规范操作:
避免高温分解:加热砷化物时,可能产生剧毒的砷化氢(AsH₃)气体,必须在密闭或强通风条件下进行。
专用器具:使用专用的药匙、烧杯等器具,使用后彻底清洗。
废液处理:含砷废液必须收集在专用容器中,严禁直接倒入下水道。应按照规定方法(如沉淀法)进行固定化处理后,交由专业机构处置。
健康监测:
长期接触砷化物的人员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监测尿砷、发砷水平。
二、 砷化物中毒的识别与急救
1. 中毒途径与症状
急性中毒(常见于误服或吸入高浓度蒸气):
表现:口服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剧烈腹痛、呕吐(呕吐物可能呈米泔水样)、腹泻(血性腹泻)、脱水、休克。严重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头痛、抽搐、昏迷)和多器官衰竭。
特征:口中可能有金属味。
慢性中毒(长期低剂量接触):
表现:皮肤色素沉着、角化过度(“砒霜手”)、周围神经炎(手脚麻木、疼痛)、肝肾功能损害、贫血,长期接触有致癌风险(皮肤癌、肺癌)。
2. 急救措施
施救者安全:
进入现场前评估风险,佩戴适当PPE,防止自身中毒。
立即脱离污染源:
迅速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
脱去被污染的衣物。
紧急呼救: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明确告知是“砷化物中毒”。
对症急救:
禁止催吐!尤其对于腐蚀性砷化物(如三氧化二砷)。
可饮用牛奶、蛋清或活性炭悬液,以保护胃黏膜和吸附毒物。
立即送医。医生可能进行洗胃(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导泻,并使用特效解毒剂。
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
密切观察,防止肺水肿。
立即用洗眼器持续冲洗至少15分钟。
冲洗后立即送眼科急诊。
立即脱去污染衣物,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污染皮肤至少15分钟。
冲洗后就医。
皮肤接触:
眼睛接触:
吸入中毒:
食入中毒:
特效解毒剂:
二巯基丙磺酸钠(DMPS)或二巯基丁二酸(DMSA):是砷中毒的特效螯合剂,能与砷结合形成稳定复合物,促进其从尿中排出。必须由专业医护人员在医院使用。
三、 化学检验员关键要点
敬畏之心:将砷化物视为高风险毒物,操作时精神高度集中。
预防为主:严格遵守双人管理和通风橱操作,从源头杜绝泄漏和暴露。
快速响应:一旦发生意外,冷静、迅速按预案行动。
绝不冒险:未受过专门训练,不尝试复杂急救。
砷化物是“古老的毒药”,其毒性剧烈且持久。化学检验员应通过双人管理、通风橱操作、完善防护和规范处置来防范风险。一旦发生中毒,急救的关键是立即脱离、保护胃肠道(食入时)、大量冲洗(皮肤/眼)和快速送医。特效解毒剂的使用必须在医院进行。安全无小事,对待砷化物,唯有严谨与敬畏,方能确保万无一失。